艋舺龍山寺介紹-北臺灣觀音信仰之首,網路票選台灣最靈驗的廟宇第二名
艋舺龍山寺介紹-北臺灣觀音信仰之首,網路票選台灣最靈驗的廟宇第二名 艋舺龍山寺 ,也稱「 萬華龍山寺 」,是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富民里的觀音寺,為清治時期臺北城 泉州三邑 人的信仰中心,近代成為外國旅客觀光景點,今建築列為 國定古蹟 。與 清水岩祖師廟 、 大龍峒保安宮 ,並稱「臺北三大廟門」,又和臺北101、 國立故宮博物院 、 中正紀念堂 並列為觀光客至臺北旅遊的四大勝地。 龍山寺簡介 艋舺,今名萬華,為臺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 1709 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而獨木舟在平埔族語言中之發音為 Banka ,漢人乃音譯為「艋舺」。 早年臺灣北部為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 三在六亡一回頭 」,環境十分險惡,漢人前來墾植時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後因漢人聚落漸增,三邑人士遂於清乾隆三年(西元 1738 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迎請福建省晉江縣 安海龍山寺 觀世音菩薩 分靈 來臺。龍山寺不僅是居民信仰中心,舉凡議事、訴訟等均祈求神靈公斷。 光緒十年(西元 1884 年)中法戰爭中,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當地居民乃組織義軍,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協助擊退法軍,獲光緒皇帝賜「 慈暉遠蔭 」匾額。 初創之龍山寺,規模雄偉,雕塑精緻,歷經嘉慶二十年(西元 1815 年)大地震重修,同治六年(西元 1867 年)暴風雨侵襲再行修築,至民國八年棟樑遭白蟻蛀蝕,當時住持福智大師率先捐出一生積蓄七千餘元,集資修復,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模。 民國卅四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空襲摧殘,中殿全毀,惟觀世音菩薩聖像仍端坐蓮臺,寶相莊嚴;以往遇有空襲,居民皆以觀世音菩薩蓮座下為避難所,然此次空襲前夕,避難居民因不堪兇蚊肆虐紛紛返家,以致中殿受毀時無人受難,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庇護而奔相走告,此一神蹟更使得觀世音菩薩成為艋舺居民一大精神支柱。 龍山寺並於板橋文化路興建文化廣場大樓,民國九十四年落成啟用後,辦理多項課程與講座,以善盡弘揚佛法、提倡社教的文化價值。 艋舺龍山寺每年定期舉辦節慶祭典及民俗活動,如農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