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2的文章

測試網頁

難得的平民美味-甕仔海鮮麵-新竹北門雞絲飯

圖片
難得的平民美味-甕仔海鮮麵-新竹北門雞絲飯 今天查理王要介紹一個新竹難得的平民美食 -- 『 甕仔海鮮麵 』。 這是一間位於新竹城隍廟對面北門街上的老店 -- 新竹北門雞絲飯(如下圖所示)。 《新竹北門雞絲飯》- 「Google街景服務和360度全景相片」     這家店小弟已經吃了二十多年了,販賣的品項很多,有炒飯、炒麵、雞絲飯、豬油拌飯、滷味、甕仔麵、湯品、小菜等,但今天小弟只單獨介紹一項美味 -- 『 甕仔海鮮麵 』。   下圖為店家的照片。 門口右手邊為點餐區,有菜單,外帶內用皆在此先勾選點餐,然後記得要先結帳哦 ! 滷味的菜單則是放在結帳櫃檯上。 店家還有販賣冰涼的飲料。 下圖為用餐區,廁所在最裡面。 調味料和碗筷湯匙等餐具則是放置在用餐區入口左側,記得餐具要自行取用哦 !   下圖則是小弟點的餐點 -- 原味甕仔海鮮麵。   其實甕仔海鮮麵的湯頭有分成原味和泡菜兩種,麵條也有黃麵和烏龍麵兩種,湯頭若加了泡菜則會破壞湯頭的味道,所以小弟從來都不點泡菜口味,而黃麵較細好入味,烏龍麵較粗不容易入味,所以小弟當然選擇黃麵了。   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送來的甕仔麵湯頭呈現乳白色,上面鋪滿了豆芽菜跟一個魷魚圈 ??? 這不是海鮮麵嗎 ? 怎麼料這麼少 ? 其實好料沉甕底,小弟特別將食材挑出(如下圖二),仔細算了下,共有魷魚圈二個、蝦子三隻、干貝一顆、魚板一片、蛤蜊兩顆左右,豆芽菜跟青蔥若干, 110 元的海鮮麵,又是用甕來盛裝的特別大碗,重點是食材真的很新鮮,吃的到食材的鮮味,只有兩個字來形容「值了」。   這碗海鮮麵小弟最喜歡的部分是它的湯頭,用大骨熬到變乳白色的湯頭味道特別的鮮甜,並帶有海鮮食材的鮮味,這是小弟在別家店吃不到的味道,是喜愛喝湯者的福音。 加上店家在食材的搭配與烹調上的經驗,黃麵煮到稍微膨脹入味(如下圖三),豆芽菜也煮透並吸飽了湯汁,一口咬下可以感受到湯汁在口中爆開的感覺(如下圖四),魷魚圈吃起來軟嫩不硬(如下圖五),蝦子也能吃到蝦肉的鮮甜(如下圖六),蛤蜊也能充分吃到蛤蜊的鮮味等。 總之,小弟大推 !!!

彰化北斗美食-阿美姊高麗菜飯(它的美味顛覆你對高麗菜飯的印象)

圖片
彰化北斗美食-阿美姊高麗菜飯(它的美味顛覆你對高麗菜飯的印象) 關於阿美姊高麗菜飯,一直以來都跟小弟無緣,每次大甲媽遶境時,雖然總是看見很多人排隊等吃飯,但總是視而不見,毫無興趣,總認為大概跟一般的白菜滷淋在飯上一樣如此而已。 但一直到有次陰錯陽差在非假日到奠安宮拜拜時剛好肚子餓了,於是出廟後就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去吃,結果一吃上癮,完全顛覆了小弟對高麗菜飯的印象。 阿美姊高麗菜飯,位於北斗斗苑路上北斗奠安宮正前方(如下圖)。   《阿美姊高麗菜飯》「Google街景服務和360度全景相片」 進店前在店門口就要先跟老闆點餐,在點餐卡上用蠟筆畫上數量即可,香菇肉羹湯是老闆推薦的(因為小弟不知道該喝什麼湯),小弟還點了小碗高麗菜飯、油豆腐、豬皮、魯貢丸、魯筍乾,全部只要 160 元,不貴。 送來的餐點如下:   高麗菜飯 北斗的高麗菜飯和一般的高麗菜飯不同,不是將菜與飯拌炒在一起,而是直接在白飯鋪上高麗菜滷(將100斤的高麗菜跟配料拌炒起碼一個半小時),再放上魯透的豬皮(魯兩小時以上)就完成了(如下圖)。 小小的一碗高麗菜飯,吃起來口感滑順(帶點膠質),調味適中(不鹹不膩),飯中還吃得到肉絲、香菇、膨皮(炸豬皮)、甘甜高麗菜和魯透的豬皮等,可說是美味極了,完全顛覆了小弟對滷白菜、高麗菜魯等的印象。 這其中最令小弟印象深刻的是豬皮不油(滷透了),膨皮吃起來沒有油耗味(過去小弟吃過的膨皮或多或少都會帶有些許的油耗味),以及滑順帶有膠質的口感(從照片中似乎看不出來)。 (PS:旁邊還有阿美姊自製的辣椒,是由豬油渣拌著辣椒、蔭鼓仔和小魚乾拌炒而成,吃起來香辣夠味,還帶點酥脆的口感,跟高麗菜飯還蠻搭的哦!)   香菇肉羹湯 肉羹湯也是小弟非常喜愛的(如下圖所示),內容物有高麗菜、紅蘿蔔、白蘿蔔、香菇、大蒜、烏醋等,這碗肉羹湯在製作的時候似乎是加入了油炸過的蒜末,所以吃起來是帶有明顯的蒜香的(小弟覺得也可以命名為蒜味香菇肉羹湯),屬於中南部甜鹹口味,但甜而不膩,鹹甜適中,著實深受小弟喜愛,惟還是太小碗了,不夠吃。   魯豬皮 魯(滷)豬皮是許多好身材女性的忌諱,但小弟特別喜歡吃魯腳庫(豬大腿肉),所以就笑納了。又滷豬皮在彰化地區似乎是一種國民

艋舺龍山寺介紹-北臺灣觀音信仰之首,網路票選台灣最靈驗的廟宇第二名

圖片
艋舺龍山寺介紹-北臺灣觀音信仰之首,網路票選台灣最靈驗的廟宇第二名 艋舺龍山寺 ,也稱「 萬華龍山寺 」,是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富民里的觀音寺,為清治時期臺北城 泉州三邑 人的信仰中心,近代成為外國旅客觀光景點,今建築列為 國定古蹟 。與 清水岩祖師廟 、 大龍峒保安宮 ,並稱「臺北三大廟門」,又和臺北101、 國立故宮博物院 、 中正紀念堂 並列為觀光客至臺北旅遊的四大勝地。 龍山寺簡介 艋舺,今名萬華,為臺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 1709 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而獨木舟在平埔族語言中之發音為 Banka ,漢人乃音譯為「艋舺」。 早年臺灣北部為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 三在六亡一回頭 」,環境十分險惡,漢人前來墾植時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後因漢人聚落漸增,三邑人士遂於清乾隆三年(西元 1738 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迎請福建省晉江縣 安海龍山寺 觀世音菩薩 分靈 來臺。龍山寺不僅是居民信仰中心,舉凡議事、訴訟等均祈求神靈公斷。 光緒十年(西元 1884 年)中法戰爭中,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當地居民乃組織義軍,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協助擊退法軍,獲光緒皇帝賜「 慈暉遠蔭 」匾額。 初創之龍山寺,規模雄偉,雕塑精緻,歷經嘉慶二十年(西元 1815 年)大地震重修,同治六年(西元 1867 年)暴風雨侵襲再行修築,至民國八年棟樑遭白蟻蛀蝕,當時住持福智大師率先捐出一生積蓄七千餘元,集資修復,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模。 民國卅四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空襲摧殘,中殿全毀,惟觀世音菩薩聖像仍端坐蓮臺,寶相莊嚴;以往遇有空襲,居民皆以觀世音菩薩蓮座下為避難所,然此次空襲前夕,避難居民因不堪兇蚊肆虐紛紛返家,以致中殿受毀時無人受難,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庇護而奔相走告,此一神蹟更使得觀世音菩薩成為艋舺居民一大精神支柱。 龍山寺並於板橋文化路興建文化廣場大樓,民國九十四年落成啟用後,辦理多項課程與講座,以善盡弘揚佛法、提倡社教的文化價值。 艋舺龍山寺每年定期舉辦節慶祭典及民俗活動,如農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