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天后宮介紹(台東媽) - 為清朝臺灣五大媽祖官廟之一,亦以舉辦「元宵繞境」活動而聞名
台東天后宮介紹 - 為清朝臺灣五大媽祖官廟之一,亦以舉辦「元宵繞境」活動而聞名
關於台東天后宮
台東天后宮,又稱「埤南天后宮」,是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的媽祖廟,為臺灣清治時期最末立的官廟,亦以舉辦元宵繞境聞名,而繞境活動中的炮炸寒單爺,更是有「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之名。
歷史地位
台東市天后宮為百年寺廟已列為台東縣歷史文化建築,光緒帝御賜靈昭誠佑匾見証其歷史地位,臺灣的媽祖廟有五間官廟,此廟是清朝認證的最後一間,也是東台灣唯一的官廟。因此除回定的神明慶典、犒軍等活動外,年前舉辦全省科儀研討會、十二年一科的建醮大會、另外參與媽祖回湄洲進香活動、或與其他寺廟的交流活動等。每年元宵節承辦的台東縣神輿遊境祈福活動為台東市傳統民俗文化特色,宮內全體動員出錢出力,花錢辦好台東的大事,在所不惜,以保持文化香火代代相傳、永續不絕的文化資產。
臺東天后宮沿革
臺東舊稱「寶桑」或「埤南」,日治時期稱「卑南」,早先居住的只有阿美、卑南、排灣、魯凱等原住民,及陸續遷移來的平埔族。1874年(清同治13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沈葆禎進行開山撫番,南路由同知袁文柝與總兵張兆連(張其光)負責,開通赤山至埤南之路。1875年(光緒元年)設埤南廳,1879年袁文柝設埤南廳署,1884年提督張兆連率鎮海後軍移駐埤南。1887年臺灣建省,劉銘傳奏設的臺東直隸州,州署設於水尾(今瑞穗),行政區域包括花、東兩地。
清光緒十四年(1888)六月,埤南廳駐水尾(瑞穗)撫墾局委員雷福海,由於征收田畝清丈費過於嚴苛並侮辱民婦,引發大庄(富里)農民糾合平埔、卑南等原住民數千人之武裝抗爭。群眾襲破水尾防營,劫掠軍械彈藥後,南下焚燬埤南廳署,圍攻張兆連統領之鎮海後軍中營,當時營內僅有一百三十餘名官兵駐守,而且水源已被切斷,情勢岌岌可危。在千鈞一髮之際,張統領緊急派兵掘井,雖深達九仞猶不及泉,乃焚香祝禱聖母佑助,果獲湧泉,軍心大振,困守孤營長達十七晝夜,直到清廷派艦載兵馳援,事變始告敉平,史稱「大庄事件」。
光緒十五年(1889),張統領為報答聖母神庥,倡議建廟奉祀,率先捐出養廉銀並發起官紳士庶募捐,集腋成裘。特親自前往台南大天后宮拜謝聖母,恭獻「靈助平蠻」匾額,並積極籌劃建廟事宜。可惜是年所採購建材自台南託船運回途中,不幸遇颱風而流失。但張統領並不灰心,翌年(1890)再度募款採購動土興建,當時的廟址為現在台東市和平街之東禪寺,於光緒十七年(1891)三月落成,同時承蒙光緒皇帝御賜「靈昭誠佑」匾額之殊榮。由於聖母慈雲廣被,靈驗無比,信徒絡繹不絕。
原廟自竣工伊始,歷經三十餘年風雨之侵蝕,逐漸影響其結構安全。大正十二年(1923)起連續數年受強烈地震與颱風之侵襲,牆柱龜裂嚴重,熱心士紳乃發起募捐重建。善士吳金粦慨然捐出現址一千六百坪土地作為廟地,於昭和五年(1930)動土重建。共斥資四萬元,經歷三年於昭和八年(1933)完工落成。畫棟雕樑、金碧輝煌、古色古香,極富我國傳統宗教藝術文化之特色,信徒眾多,香火鼎盛。
昭和十二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為凝聚國民意識,大舉推行「皇民化運動」。次年(1938)起更展開「寺廟整理」運動,主張焚燬神像、廢裁寺廟,幸賴已故縣長吳金玉據理力爭,天后宮乃得以保存。天后宮對早期的移民聚落有穩固凝聚的作用;在皇民化運動下,保存了漢人的文化並成為信仰中心,歷史意義深遠。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國民政府遷台,為安養傷兵,借天后宮設置「國軍臨時教養院」。後雖撤銷,泰半廟舍仍為榮眷佔住,信徒欲至廟燒香膜拜頗感不便,影響廟務甚鉅。民國六十八年,在林獻堂主委領導策劃下,全體宮務委員發起募捐,在勝利街興建十八棟房舍安置住廟之榮眷,並將祀田所折換股票出售所得之款,增建前門樓排、兩側康樂台及左右鐘鼓樓等,使整座廟宇景觀煥然一新。香火復盛,為東台灣之宗教信仰中心,清代東台灣唯一媽祖「官廟」。
民國九十九庚寅年,為配合十二年一度祈安建醮活動,主委林有德倡議經宮務會議通過,斥巨資換修剪黏並將三川殿及正殿前後兩廊褪色之彩繪重繪改砌石雕,腐蝕木柱改為花崗岩柱,地板改舖石板,民國九十二年天后宮由文建會公告為「歷史建築」。民國一百零参年七月中英日沿革碑、修建碑、芳名錄碑完成。
台灣宗教百景
臺東天后宮 - 東臺灣唯一的清代官建寺廟
臺東天后宮為東臺灣唯一奉祀天上聖母(媽祖)的官廟,在當時面對嚴峻挑戰的墾拓環境,對早期移民聚落,產生穩固凝聚的作用。廟內保有清朝光緒皇帝在平亂後的賜匾、媽祖田石碑等古物,在東臺灣開發歷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下,天后宮還保存了漢民族文化,臺東元宵節神明遶境,更由臺東天后宮發起延續迄今,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生日、每12年1次的大型祈安清醮,為臺東市重要的祭典活動。
1「靈昭誠佑」與「靈助平蠻」匾額
天后宮正殿上方分別懸掛清光緒皇帝所頒贈的「靈昭誠佑」,及提督張兆連「靈助平蠻」兩塊匾額。其中「靈昭誠佑」為大庄事件平亂後,天后宮建廟時,由張兆連奏請賜匾,相傳當時匾額送抵臺東時,因臺東無港口,船隻皆由成功小港上岸,因小港也有天后宮,運送人員不察誤送至小港天后宮,後來臺東天后宮久候不到匾額,於是再請頒匾額一方。而「靈助平蠻」匾額原為張兆連感謝臺南祀典大天后宮媽祖湧泉助平亂而贈與廟方,民國99年(公元2010年)兩廟為強化交流,因此複製一模一樣的匾額回贈。
2媽祖田石碑
位於天后宮廟內的媽祖田石碑已有百年以上歷史,媽祖田來自提督張兆連興建天后宮完成後,為使廟宇能有收入來源、永續經營,因此將位於池上鄉大坡村的義田撥為媽祖田,由佃農交租給天后宮,原始石碑也見證漢人在臺東墾拓的歷史。
3昭忠祠文、武將軍
臺東天后宮右護室的昭忠祠,原位在埤南廳寶桑東海濱,於光緒7年(公元1881年)由埤南廳南路理番同知袁聞柝,為紀念開發「後山」死難先賢烈士而建,供奉神主牌位,後來因頹圮,光緒19年(公元1893年) 移祠中神主牌於媽祖廟旁奉祀,後再歷經建祠、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拆除,直到日治時期昭和8年(公元1933年)年臺東天后宮遷建現址,一併入新廟副祀。殿內奉祀著文、武將軍,文將軍為清朝時期的海防同知袁聞柝(公元1822年-1884年),武將軍為當年被暴民包圍的鎮海後軍提督張兆連,因兩人與天后宮關係密切,而被信眾供奉祠內。
4元宵節遶境
臺東縣元宵節的「元宵神明遶境活動」,最早起源於日治時期,因當時環境衛生條件差,疫病連連,臺東天后宮遂以主祀神媽祖,結合海山寺觀世音菩薩、福安宮福德正神、天官堂白佛恩主公和順天宮的蘇府王爺出巡遶境市區,以驅逐邪煞賜福地方信眾,後來演變成地方年度宗教盛事,每年均由臺東天后宮主辦,遶境隊伍均多達70多隊,除了傳統神轎、乩童、七爺八爺、三太子、神將團、八家將、什家將,以及五路財神、宋江陣、龍陣、獅陣、八仙藝陣、高蹺陣、鍾馗藝陣、大鼓陣等陣頭,還有炮炸寒單爺、藝閣花車等。
以上內容節錄自:臺東天后宮-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臺灣宗教百景
進入台東天后宮拜拜
台東天后宮主要奉祀媽祖,並供奉觀世音菩薩、文昌帝君、福德正神、城隍爺、註生娘娘、斗姥元君、太歲星君等神尊。
Google街景服務和360度全景相片
若您沒有到過台東天后宮,那麼您可以利用「Google街景服務和360度全景相片」功能先來一窺究竟。
《山門牌樓》「Google街景服務和360度全景相片」
《廟埕》「Google街景服務和360度全景相片」
《廟埕-夜景》「Google街景服務和360度全景相片」
《台東天后宮111年壬寅七朝祈安清醮大典》「Google街景服務和360度全景相片」
《中門》「Google街景服務和360度全景相片」
《天井》「Google街景服務和360度全景相片」
《正殿》「Google街景服務和360度全景相片」
在開始拜拜之前
通常我們拜拜都是為了讓神明保佑我們的平安順利,並賜福給我們,既然要祈求神明來幫助我們,我們用一顆敬畏與恭敬的心來敬拜神明則是必須的,而注意祭拜神明時的禮儀以及習俗也是必要的,畢竟讓神明高興了,神明才會賜更多的好運與福氣給我們,不是嗎? (∩_∩)
下面的文章是小弟在網路上google來的,只要是認為寫得不錯的就收錄,又通常一篇文章只講一部分,為了讓內容更全面,小弟才收錄了多篇文章供大家來參考,這點尚請大家多多見諒!
關於我們該如何正確的來拜拜,請大家自行參考下列之文章:
拜拜順序錯了,需要重新拜一次嗎?拜完多久才可以燒金紙 ...
關於信眾該如何來拜拜,您可以參考下列之影片,這是小弟目前看過教大家關於拜拜時的禮節方面最詳細的一支介紹影片,片長約28分鐘哦!
PS:若信眾有事要祈求神明來幫忙,則可以特別選擇在神明聖誕的那天來廟中拜拜,這樣能讓您的拜拜更加的靈驗喔!
PS:關於拜拜的時候到底是要拜三下或是只要拜一下的問題,通常拜神明要拜三下,而拜香爐只要拜一下即可(但通常在佛教寺廟或是一些鑾堂系統的寺廟中則一樣要拜三下喔!);另外,有些宮廟的配祀神眾多,因此在繞拜時會有對主要的神明拜三下,對配祀神及香爐只拜一下的文化(例如新竹都城隍廟等。)。只是您真的記得清楚哪間廟要拜三下,哪間廟只拜一下就可以了嗎?在此小弟歸納出了一個簡單的方法,不論是到哪間宮廟去拜拜,也不論是拜神明或是拜香爐,通通都拜三下就行了,畢竟「禮多神不怪」,不是嗎?當然,用一顆虔誠的心來敬拜神明才是更重要的喔!
PS:信眾若是要跟神明請茭、求籤、求平安符、求發財金、求文昌筆,或是向月老公求取紅線等,請依序先參拜完廟(寺)內神明,切勿直接擲筊或是抽籤詢問神意等,這是不禮貌的。
龍門進、虎門出
傳統寺廟的規範都是「左尊右卑」,左右的定義是以神明的座向為準。而一般廟宇皆採用三川門的設計(中門、龍門、虎門),也就是說信眾如果面對廟門的話,信眾右手邊即是廟的左側、龍邊(廟方的左、右是以神明的座向為準);信眾左手邊即是廟的右側、虎邊。
台語有句俗諺是這麼說的:「入龍門求好運,出虎門脫歹運。」
國語則有「入龍門求吉慶,出虎門保平安。」之說。
所以當我們要進出廟宇時,記得要以「進要從龍門進、出要從虎門出」的方式,從龍門進,青龍祥瑞,可仗祥龍之勢,有入龍門之意;從虎門出,白虎解厄,你出去時它會把您壞的、不好的留在廟裡。但若從虎門入,就有「入虎口」之意,寓意較不吉利。
中門為「神道」,也就是神明進出的通道,唯有在迎神、送神和接待國家元首時才會開啟,所以一般廟宇通常以門欄把中門封鎖。
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台東天后宮共有五個門,中門為「神道」以門欄.封鎖,中門的左側(信眾的右手邊)的兩個門為龍門(龍門進),中門的右側(信眾的左手邊)的兩個門為虎門(虎門出)。
我們從龍門走進後就會進入到天井中。
天井右側的拱門(禮門)通往左護室的觀音殿與太歲殿。
天井左側的拱門(義路)通往右護室的月老亭、文昌殿、昭忠祠。
從龍吟門進入則直接進入到左護室。
而虎嘯門則是直接通往右護室。
關於拜拜添香油錢
由於小弟拜拜時一向沒有自己準備金紙與香的習慣,都是到廟裡面用廟方準備的金紙與香來拜拜,所以基於使用者付費的原則,小弟都會添個壹、兩百元的香油錢,以免有佔神明便宜的疑慮。
但若小弟只是進廟用雙手合十拜拜,那小弟就沒有添香油錢了,就單純的拜真心誠意如此而已。 (•‿•)
關於參拜的順序
拜拜的順序──依循左右(左方為尊,這裡左右的定義是以神明的座向為準,而信眾面對神明時拜拜的方向則相反,變成先右再左了)、前後(後者為尊)、上下(上者為尊)尊卑的概念。
通常大殿主神的左、右兩側皆有設置神龕,在拜完主神後,我們接著應先拜左龕,再拜右龕(這裡的左、右指的是神明座向的左右兩側)。又主神左、右兩側神龕若未設香爐(近年來為響應環保,許多宮廟皆採用「一殿一爐、一爐一香」的原則供信眾參拜),則主神與左、右兩側神明共用一支香,即拜完主神與左、右龕的神明之後再上香。
另外,小弟在詢問廟方人員關於拜拜的順序或是該怎麼拜拜,通常得到的答案會是「隨緣拜就可以了」,這透露出台灣人普遍的拜拜文化。由於台灣拜拜主要是道教,道教的神明眾多,幾乎什麼神都拜,許多宮廟也都有佛、道教神明共存的現象,而信眾們也是葷素不忌、一律參拜(雖然並不十分清楚每位神明的司職來著)。而除了神龕中供奉的神明之外,神龕前的神桌也供奉了許多的神明,這導致了許多大的宮廟所供奉的神明大大小小有數十尊甚至上百尊之多,那麼這又該怎樣來拜拜呢?簡單的說,依照廟方公布的參拜流程來參拜就對了,或是挑自己常拜的神明來參拜也是可以的,這也是廟方人員為什麼會回答:「隨緣來拜就可以了。」的原因之一,但是千萬記得,宮廟所供奉的主神則是一定要參拜的喔!
廟方通常會根據行進動線來規劃參拜流程,而信眾只要按照其公布的流程圖來參拜即可(如下圖)。
參拜天公爐
我們第一個要參拜的是天公爐。
天公爐,指用於插置香火,象徵祭拜天帝的專用爐具。俗稱之天公,即為玉皇大帝,由於其為神明界地位最高者,故臺灣民間天公信仰多不塑神像,而改以天公爐代表。
玉皇大帝聖誕為正月初九日,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意思是「一」是陽數之首,九是陽數之極,故被認為是玉皇上帝之生日。
參拜大殿之天上聖母
大殿供奉的神明:天上聖母、城隍爺、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
媽祖(742~772) 媽祖姓林,名叫默娘,是福建省濱海地方,湄州莆田縣的人。關於她的誕生有個故事:她的父親名字叫做林愿,做過大官。有一天,林太太做了一個夢,夢見南海觀音送給她一朵「優花」,這種花產於印度,三千年才開花一次,她把這朵花吞食以後,不久就懷孕了。經過十四個月才生下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就是默娘。當時是唐玄宗天寶元年三月二十三日。默娘生來非常聰明,自小就知道拜佛。她有四個兄弟,都在經商,常常往來於海上。有一天,她忽然驚慌失措的口中唸唸有辭,立刻閉上了眼睛。她的父親以為她得了什麼疾病,趕忙把她叫醒。她醒了以後,很懊悔的說:「為什麼不讓我來保全住兄弟,不要讓他們受到災難呢?」她的父母親不瞭解她的意思,也就不去問她。可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過了幾天,她的弟弟從海上回來,哭著告訴父母說:「三天前,海上狂風大作,巨浪接天,他們分別坐在船上,而大哥的船,卻不幸遭海浪吞沒了。」在最危急的時刻,他看到一個女孩子,牽著船篷桅索,向前走去,再波濤洶湧的海上,像是在平地上一般,這時候她的父母才明白過來,前些日子,默娘奇異的行為,可能跟這件事有關係,她一定有什麼靈異的感應,精神離開肉體,跑到海上去救助哥哥弟弟了。但是,由於他們夫婦二人當時不明究竟,匆忙喚醒她,致使她來不及救護大哥,想起來,不禁很後悔。 到了十六歲,默娘還不肯嫁人,她的父母也不便強迫她結婚,就這樣平靜的過日子。有一天,她很安詳莊穆的,坐在椅子上死去了。當時還不到三十歲。在她死去的時候,也像誕生時一樣,芳香傳數達數里。從此人們就常常看到她顯現神靈的事情,而稱她為「媽祖」。據說,明朝時代,鄭和屢次奉命下西洋,每次動身以前,他都到太倉劉家港(現江蘇境)媽祖廟去祈禱,希望保佑他一路平安。結果在航行途中,雖然遇到過颱風,卻都平安度過了,並且還看到媽祖顯靈的事蹟。媽祖原本是尊稱為「天妃」、「天后」的,可是泉州、漳州、潮州一帶的人,習慣稱呼她為媽祖,有親切的平易的意味。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媽祖廣泛的受到人們尊敬,據說她常常化跡海上,救護受難的漁民和遇風險的船隻。今天在寶島台灣,從南到北,都可以看到香火鼎盛的媽祖廟。
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媽祖誕生地-賢良港】莆田市山亭鄉港里村,宋代稱為賢良港,又名黃螺港,位于湄洲灣北岸莆禧半島南端,與湄洲島遙遙相對。
【湄州祖廟】位於湄洲島北端,初建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是為紀念媽祖而建的。一千多年來,媽祖信仰遠播海內外,分靈廟宇遍及世界各地,於是尊稱此為〞祖廟〞,意即所有媽祖廟之始祖。
媽祖的聖誕也稱為天后誕、媽祖生、天妃誕、天妃祭,在每年農曆三月廿三。而許多的繞境活動也多在媽祖聖誕前後來舉辦。
PS:「主祀神」亦稱「主神」,是寺廟主要奉祀的神明,坐鎮於大殿中央,是寺廟內眾神明的「戶長」。一般拜拜的習慣是,若是您需要文昌帝君來保佑考運,那麼除了跟文昌帝君,祈求保佑之外,您還要先跟廟中的主神來稟明,這樣可以讓您的拜拜更加的靈驗(當然自己要努力用功才是最重要的)哦!因此我們可以認定無論什麼事都可以跟主神來稟明(而事實上無論宮廟的主神其司職為何,信眾通常都會將主神當成「萬能神」來敬拜的)。但是考慮到每位神明都有不同的司職,例如財神保佑信眾財源廣進、華陀仙師護佑信眾身體健康、文昌帝君就是庇佑考試順利的神明,註生娘娘是保佑生子的神明,月老則是幫助男女姻緣的神明等,因此若要您的拜拜能更靈驗,切記要拜對神明才是哦!
「同祀神」- 即所祀之神與主神並無宗教上之從屬關係,只是寺廟上同為祭祀之神。在漢民族之多神概念及包容性等之影響下,許多廟中常同時供奉多位神明。這些神明和主神並不一定有從屬關係,有些是受大眾信仰之神,因此於此同祀。
「從祀神」- 與所祀之神有宗教上之從屬關係之神明,為道教的用詞,如天上聖母的從祀神為千里眼、順風耳,關聖帝君的從祀神為關平太子、周倉將軍。在佛教則稱為「脅侍」,侍立在佛、菩薩等的兩側,協助降妖伏魔或教化眾生的輔佐者,觀世音菩薩常見之脅侍為善才、龍女,地藏菩薩常見之脅侍為閔公(閔公尊者)及道明和尚(道明尊者)。
「配祀神」- 「配祀」為從祀的一種,是與所祀之神有某種關係或是神明業務所需要的屬神,如文武判官常為城隍爺及土地公的配祀,伽藍和韋馱為佛教護法神常為觀世音菩薩等的配祀。
當媽祖的「契子」
媽祖的「契子」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媽祖的義子(乾兒子)。
小時候因「難養」被家人帶到廟裡做媽祖的契子,希望獲得媽祖的庇佑。
契子每年媽祖誕辰前要返廟向媽祖「報平安」,並攜帶新衣服重蓋上廟方的大印,以表示能繼續獲得媽祖庇佑。
一般當媽祖的契子是從出生至十六歲止,超過這個年齡是否要繼續當契子,則依個人意願。
當聖母的契子就要修持,修掉不良的行為,持聖母的慈悲,做善事,這是最重要的,唸不唸經其實沒這麼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善良和慈悲的心。
參拜大殿左龕的福德正神與城隍爺
土地公
福德正神,一般信眾較喜歡稱祂為「土地公伯仔」,傳說在周朝的時代,有一個人叫張明德,他的主人在很遠的地方做官。有一天,主人的女兒要去找他父親,張明德就跟她去。不巧,在路上碰上大風雪,張明德為了保護小姐,把自己身上的衣服,給小姐穿,自己冷死了。在他快死的時候,天上出現九個字:「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大夫為了感念忠心的僕人,建了小廟敬拜他。就是土地公的由來。有一天,玉皇大帝派土地公下凡來,問他希望有什麼法力?土地公說:「希望世間人都財源滾滾,土地豐收。」在一旁的土地婆連忙說:「不行!如果世間人都有錢,誰來做苦工。要有燒香才有保佑。」現在世人將土地公看做財神,非常尊敬。把土地婆當作有私心的人。所以,土地公廟只有土地公,沒有土地婆。
城隍爺
城隍爺為台灣人最敬畏的神,主要是祈求民生安定。「城隍」二字按字意解釋,「城」為城郭,「隍」為護城河。因堅固的城牆為城市所必須,所以取名「城隍爺」。禮記禮運篇:「天子大獵八,水庸居七」,大獵乃是歲末天子祭祀萬神之禮,水庸指的是城隍,大獵乃是祭拜八位神明,其中城隍是第七位,這是中國祭祀城隍的開始。 五代唐朝愍帝始封城隍王爵,稱城隍爺;明初,中央至縣一律建壇祭祀城隍爺,各府城隍封為威靈公,州城隍封侯爵為綏靖侯,縣城隍封伯爵為顯佑伯;管縣就叫縣城隍,管府就叫府城隍,管省就叫都城隍,管全國就叫天下都城隍。至清朝時,祭祀城隍爺已變成官祭。 台灣人認為,地方官是治理陽間事務,城隍爺專司陰間,也支配來世,對地方官稱陽官,對城隍爺稱陰官,前者依法律來審判案件,後者根據現世來決定來世,無論好事壞都要加以處理,吉凶禍福都是審判的結果,人民深信而敬畏。城隍爺在各地派遺將軍巡視陽間和陰間,監察人民的行為,做壞事施以陰罰,陰罰就是使壞人罹患疾病或陷於貧困,甚至死亡;同時對於好人要獎勵,所以城隍爺乃是介於陽間和陰間的神,掌理人的善惡。
下圖為正殿左龕(信眾的右手邊)的城隍爺與福德正神。
參拜大殿右龕的註生娘娘
註生娘娘又稱註生媽,是主司懷孕生產、保護幼孩的女神。不過有些地區的 信女將「臨水夫人」視為「註生娘娘」。 註生娘娘的來歷出自「封神榜」,是姜子牙奉玉帝之命,封三仙島的雲霄、 瓊霄、碧霄掌混元金斗,金斗即產盆之意。雲霄、瓊霄、碧霄全稱「三姑」,據 說是龜靈聖母之門徒。今天大多數人所稱的「註生娘娘」其實是三合一的說法。 註生娘娘因未曾受到帝王冊封,故頭不戴紗帽,梳捲髻髮,保留漢唐婦女髮型, ,臉部探豐盈造型,粗寬的短鼻與微揚的小嘴唇,配上細瞇的眼神,左手執生育 簿,右手執筆,服飾著漢代或明清的婦女服。
註生娘娘掌管懷孕生產的養育之神,由於一般祈求註生娘娘的目的便是希望能懷孕,因此又被稱作「授子神」。
信徒對註生娘娘有特別的祭拜,如換白花、紅花以求生男或生女,祭拜麻油雞飯以答謝神恩,和其他祈求有關生育或小孩的種種風俗習慣等。
註生娘娘的聖誕為農曆三月二十日。
下圖為正殿右龕(信眾的左手邊)的註生娘娘。
關於如何拜註生娘娘,就請大家自行參考下列的網路文章了。
廟方對參拜順序以及各殿位置皆有詳細的指示(如下圖)。
參拜觀音亭之觀音佛祖
觀世音菩薩,又作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是從梵語的 Avalokitesvara 發展而來,漢語音譯「啊那婆婁吉低輸」、「阿縛盧極低濕伐羅」等,在佛教中說祂是西方極樂世界現在的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無量壽經》記載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的候補佛;未來阿彌陀佛涅槃後,將補處成佛,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據妙法蓮花經說觀音佛祖,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名號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能現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種大難,對所有的眾生都一視同仁,如果有難,喊祂的名字,便會前來救助。一般人尊稱祂為「觀音佛祖」、「觀音大士」、「觀世音」、「觀音菩薩」、「觀音娘娘」、「觀音媽」等。
觀音菩薩是塵世間口耳相傳的救苦救難、消災解厄的神明。聽說:「唸一聲 觀世音菩薩,就能解一場憂」。
觀世音菩薩每年有三大節日,此三大節日為誕辰、得道、出家。
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紀念日。
農曆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得道紀念日。
農曆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佛祖殿的觀音佛祖左右有金童(善財童子)、玉女(龍女)隨侍。
佛祖殿設有供桌,佛教忌諱殺生,所以祭拜觀音佛祖時要注意供品宜用鮮花素果,忌用葷食。
關於如何來參拜觀音佛祖,我們可以參考下列之文章:
參拜太歲殿之斗姥元君及太歲星君
斗姥元君
斗姥元君在道教信仰中出現得很晚,但地位卻很高;原本是佛教的摩利支天(觀音菩薩或准提菩薩化現)信仰,摩利支天在唐代以前由佛教傳入中國後,被道教所敬奉,尊為「斗姥」,名字的「斗」指的是北斗眾星,而「姥」字(古字也寫成姆),意思就是母親,即「北斗眾星之母」。斗姥主宰著天上星辰,台灣道教、台灣民間信仰中,祭拜太歲星君等諸星辰者,多半先禮拜斗姥。
《封神演義》中的斗姥稱之為「金靈聖母」,也就是聞太師的師父。她道行高深,一人就能對抗慈航(觀音)、文殊、普賢三位大士,最後打了個平手,但遭燃燈道人使用定海神珠偷襲而死。後來姜子牙在封神台封神時,將金靈聖母冊封為「坎宮斗母正神」。
據《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中記載,斗姥元君原本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玉妃,名號為「紫光夫人」。於塵劫中發至願,願生聖子,輔佐乾坤。由於一個春季在花園裡遊玩時而突發感悟,使得金蓮花溫玉池裡的九朵蓮花化生為九位聖子,大兒子與二兒子就是四御中的天皇大帝(又稱勾陳大帝)以及紫微大帝,其餘的七個兒子則是北斗七星,總稱為「九皇大帝」。就因為這樣,北斗眾星的母親紫光夫人也就成為了地位可以與王母娘娘同等的「斗姥」。
在道教神明的位階上僅次于最高的三清,與東王木公及西王金母排名相等,甚至有較高的説法。
斗姥元君其神像放置於殿內正中,形象為四首、八臂,手裡分別拿著太陽、月亮、寶鈴、金印、彎弓、矛、戟等兵器或法器。
斗姥元君的左右脅侍則為殷郊、殷洪兩元帥。座前則是值年太歲星君。
太歲星君
太歲神,簡稱為「太歲」,或稱為「歲神」,也就是年神,是地神中最有權力的年神,統帥百神,有「年中天子」之稱。太歲神計有六十位,依天干地支六十甲子輪流掌管人間一年的禍福,而輪值的太歲神則被稱為「值年太歲」,此年內由其專責司察人間善惡,鑑罰人間罪行。
古書雲:「太歲如君,為眾神之首,眾煞之主,有如君臨天下,不可冒犯。」
俗諺云:「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太歲出現來,無病恐破財。」
什麼是「犯太歲」?
犯太歲,犯者,冒犯、衝撞之意,在命理中就是刑沖的意思。犯太歲,一般人的年庚,若與值年太歲產生相值、相刑、相沖、相害、相破的關係時,就稱為犯太歲。上述之值、刑、沖、害、破為命理上之論述,而一般大眾所說的犯太歲通常為:值太歲(正沖)、沖太歲(對沖)。
「值太歲」,又稱「正沖」,俗稱「坐太歲」,是指自己的出生年生肖與流年所屬生肖相同。即當年歲數為1歲、13歲、25歲、37歲、49歲、61歲、73歲、85歲與97歲者,亦即狗年生肖屬狗、豬年生肖屬豬、鼠年生肖屬鼠者...類推之。
「沖太歲」,又稱「對沖」或「 偏沖」,是指流年所屬生肖之年再數六年,即為與其相沖的生肖之年。即當年歲數為7歲、19歲、31歲、43歲、55歲、67歲、79歲、91歲與103歲者,亦即鼠年生肖屬馬、牛年生肖屬羊、虎年生肖屬猴...類推之。
「刑太歲」,又稱「偏沖」,是指自己的出生年與流年所屬生肖相差三年。
「害太歲」,指出生年地支跟流年地支相害,其影響力量比沖太歲低。
「破太歲」,是指本命生肖與當年生肖產生相破的關係,子酉、卯午、辰丑、戌未、寅亥、巳申等這六組地支即為相破。
PS:網路上關於犯太歲正沖與偏沖之說法眾多,有除了值太歲以外皆為偏沖的說法,也有將沖太歲稱為正沖的文章,著實令小弟不知所措,最後小弟參考的是廟方以及政府所設立的「全國宗教資訊網」上面的說法!
安太歲
當「犯太歲」時,為了要趨吉避凶則必須「安太歲」,以祈求來年平安,諸事順遂。
也因此在沖犯太歲之年,都必須在新年開春期間拜祭太歲神,以祈求新一年平安順利,逢凶化吉。
而一般信眾的做法通常會到廟宇來點「太歲燈」或是「平安燈」來消災祈福。
而拜太歲時的一般程序為:先禮拜「斗姥元君」,再拜「值年太歲」(即太歲星君)-參拜並祈福許願,最後向「本命元辰」請安(或稱「本命太歲」,自己出生年所屬太歲)。
而關於拜太歲的其他內容,請自行參考下列之網路連結:
什麼是犯太歲,犯太歲是什麼意思,犯太歲如何化解 - 每日頭條
太歲星君共有六十位,守護你的本命太歲星君是誰? - 每日頭條
上圖為「六十甲子星宿太歲星君年齡生肖對照表」可用來查詢您的本命元辰,而2020年的值年太歲則跟1960年相同,2021年的值年太歲則跟1961年相同,以此類推。
參拜月老亭之月老星君
傳說月下老人,又稱月老公,是人間「媒神」。台灣諺語云: 「姻緣天註定,不是媒人腳賢行」。即指男女結合皆天註定,非媒 人可勉強撮合。而所謂天註定,就是「月下老人」的姻緣一線牽。
裡頭的祈願園地,掛滿了年輕情侶的許願牌,都希望「感情順利、祈求姻緣」、「長長久久、幸福永遠」,還有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園地,貼滿了情投意合結為夫妻的照片,洋溢著甜蜜笑容的愛侶,是月老亭裡最迷人的所在,也是天后宮有愈來愈多年輕人前來膜拜的原因。
【寶桑巷弄好生活】 天后宮的香火 圖.文:吳當 - 更生日報
另外,情侶到台東天后宮點姻緣燈超過半年後結婚,廟方補助5000元,婚後生小孩第一胎廟方再補助5000元喔!(不限台東縣市,外縣市皆適用)
參拜文昌殿之文昌帝君
我們依參拜順序指示到文昌帝君殿來參拜文昌帝君。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斗魁前,一說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文昌封為帝君,並且又稱梓潼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是保護文運與考試的神祇。
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可見南方文昌帝君信仰之盛。
文昌殿內供奉著文昌帝君(梓潼帝君,聖誕農曆二月三日)、關聖帝君(文衡帝君,聖誕農曆六月廿四日)、孚佑帝君(為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純陽夫子,聖誕農曆四月十四日)、魁星天君(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聖誕農曆七月七日)、朱熹夫子(朱衣星君,聖誕農曆九月十五日)五位神祇,合稱為「五文昌」。
關於如何來參拜文昌帝君求考運,就請大家自行參考下列的文章了:
參拜昭忠祠之文、武將軍
原在埤南寶桑庄之東海濱、於光緒七年(1881年)由同知袁聞柝(清朝時台東第一位地方官)所建的昭忠祠,在光緒九年(1893年)遭颱風吹倒,暫移祠中神主於此廟之旁,後來重建天后宮時置昭忠祠於右護室。
台灣在早期開發的時候,環境是非常非常艱苦的,更不要說是位處於「後山」的台東。當時從西部來到台東的官員、軍隊、一般人民等,要面對各種疾病、瘴癘等自然環境的的挑戰。有很多人就這樣犧牲了。 所以開山撫番殉難軍民神位就是供奉這些死難的先人。 另外,神主牌的左邊「文將軍」是清朝台東的第一位地方官「袁聞柝」先生(這裡的左邊是以神明的座向來看,而從信眾面對神明來看則是右手邊)。 神主牌的右邊,雙手比「劍指」手勢的「武將軍」,是當時鎮守台東的鎮海後軍統領「張兆連」將軍。
大庄事件平定後,張兆連為感恩媽祖庇佑讓當時軍隊挖井找到水源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捐俸建廟,並發動部屬及地方士紳共襄盛舉。張兆連還在事發地挖的井取名「靈泉井」,立碑石在旁。
105年10月靈泉景碑移存天后宮昭忠祠。
焚燒金紙
最後將金紙攜至金爐焚燒,即可完成此次的拜拜儀式。
燒紙錢時要一張一張對折,然後依照從大至小張的順序投入金爐中。
擲筊或是抽籤詢問神意
請依序先參拜完廟(寺)內神明,切勿直接擲筊或是抽籤詢問神意,這是不禮貌的。
拜完神明後,若有問題可擲筊請示神意(請茭)或是抽籤詢問神意(求籤)。
若是抽籤,需要有三聖筊,該籤才能代表神明旨意。
關於如何擲三聖筊詢問神意,您還可參考下列之文章:
如何求籤
(1) 求籤前請依序將廟(寺)內所有神明參拜完,方可求籤。
(2) 若要跟媽祖求取靈籤,請至籤筒旁取一對筊,面對著媽祖,雙手捧筊合掌,稟告自已的「姓名」、「生日」、「現居住址」、「遇到的問題」,並詢問媽祖「是否允許賜籤,若允許,請賜一個聖筊」,擲出手上的筊。
※ 請注意:一張籤詩只能問一個問題。
關於如何請茭或求籤,您可參考下圖中之敘述。
求平安符
自古以來,當人們遭遇不好的事情,或是患有重大病痛時,常常會前往廟裡燒香拜拜,祈求神明保佑,也會向神明祈求平安符來佩帶,人們認為配戴這些平安符就可以逢凶化吉,也可以替自己或是家人求得好運。
平安符乃是將蓋有廟方神明大印之符紙折成八卦的形狀所製成的(PS:下圖為示意圖片)。
平安符的佩帶模式影響著符是否可以發揮功效,因此需要隨身佩帶,不可以離身。
平安符不是越多越好,並不會因為你身上有十個平安符就厲害十倍,在民間信仰的慣例中,通常是一人一個平安符,摩托車、汽車也以一車一符為主。
在祈求平安符時,要先燒香稟告神明,弟子某某人想求一個平安符以保平安,接著擲筊(一個聖筊即可)獲得神明同意(有些廟宇沒有明文規定要擲筊,但稟告神明這件事絕對不能遺忘)。最後要記得將平安符過香爐(順時針在主神爐上方繞三圈)才行。
關於平安符的相關內容,您可參考下列之文章:
點光明燈
點光明燈,寓意燈火不熄,慈光普照,破除黑暗,
有照耀前途之意,祈願並期盼自己在未來的一年中,
精神昂揚,奮力進取。
太歲燈:消災解厄佑眾生,年年平安被神恩
媽祖燈:保佑闔家平安,保佑前途光明
發財燈:保佑事業發達,保佑財源滾滾
光明燈:保佑闔家平安,保佑前途光明
文昌燈:保佑學業進步,保佑考運亨通
姻緣燈:保佑天賜良緣,保佑早成眷屬
闔家平安燈:保佑闔家平安,保佑前途光明
廟方的公告:
地圖資訊:
台東天后宮
950台東縣台東市中華路一段222號
089-310120 / 325178
關於台東天后宮的其他資訊,請您自行參考下列之網路連結:
關於元宵繞境與炮炸寒單爺請自行參考下列之網路連結:
關於十二年一科的建醮大會請自行參考下列之網路連結:
後記
在此小弟也萬分的感謝媽祖娘娘的保佑,以及廟方人員的幫忙校稿,才使本篇文章能順利的產生。
最後,由於小弟並非拜拜專業人員,文中的資訊全都是網路上蒐集並整理出來的,因為時間倉促加上偷懶的原因,所以不少敘述都是整段擷取貼上的,文中許多敘述就是擷取台東天后宮網站上的資料,而還有許多敘述則是維基解密網站上擷取來的,這點尚請大家多多見諒與包容,畢竟一個外行人是無法寫出專業的文章的,所以小弟只能彙整大家的專業,好能讓像小弟一般的讀者們能夠多瞭解下我們該如何在廟宇中正確的來拜拜,小弟在此真心的感謝大家的愛護與照顧,謝謝大家!
文中為了文章的可讀性,用了一些較通俗的用詞來製造笑點,其實小弟絕無不敬之意,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シ. .)シ
文中若有謬誤不對之處尚請大家見諒,還望各位大大能不吝賜教,將錯誤指明並Email給我 (taiwankid168@gmail.com),小弟在此萬分感謝您!! (^_^;)